新闻动态

NEWS
由国际箱包城一窥中国经济转型
专栏:行业动态
发布日期:2012-02-29
阅读量:1211
作者:路透中国
  中国箱包业巨头施纪鸿希望打造出另一个国际时尚之都.    2005年方晓东开始在国内以"伊思佳"品牌销售产品,目前国内业务占其每年2亿元人民币营收的35%,并且在国内市场能成功地与国外品牌抗衡.

     中国箱包业巨头施纪鸿希望打造出另一个国际时尚之都.米兰、伦敦、巴黎要小心了,平湖国际箱包城驾到.
  
  平湖距离上海约100公里,平湖国际箱包城这座产业中心斥资2.36亿美元,但施纪鸿的理想并不只是为外国时尚人士提供选购箱包的据点.
  
  国际箱包城的目标是协助本地业者发展自有品牌及市场,开始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如果我们不这麽做,可能五年後这边的多数工厂都只有一个下场--倒闭,"新秀集团(Newcomer Group)董事长及国际箱包城(IBC)董事会主席施纪鸿指出.
  
  新秀是平湖众多箱包厂商的其中一家,这些厂商雇用4-5万名员工,但经过10年来劳动力及原料成本上扬後,利润变得极低,加上70-80%的产量是销往海外,欧洲景气低迷正为箱包产业带来新的生存威胁.
  
  施纪鸿的构想正是中国领导层希望国内各地借镜效法的,在中国政府希望制造业降低依赖出口之际,这也为中国将迎接的好处及挑战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中国领导层希望制造业者朝价值链上方转移,以避免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即随着市场份额流失到成本更低的海外竞争者那里,而高收入国家的地位仍遥不可及时,财富创造陷入停滞.
  
  "现在我们承接海外订单,挣加工费,但我们不能只靠加工费生存.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平湖市委宣传部部长曹亮表示.
  
   **通往繁荣之路**
  
  施纪鸿的国际箱包城计划,将把零售商、批发商、贸易商、原材料供应商、设计者和服务提供商汇聚到一处,目的是削减成本和降低出口依赖,并发展国内市场和品牌.
  
  施纪鸿和他的合作夥伴认为,40万平方米的国际箱包城可以使平湖的箱包业务年收入到2020年增长约一倍,至100亿元人民币(16亿美元),同时将该行业产出的出口依赖度降低至50%.
  
  施已向浙江嘉兴市政府提议,利用平湖国际箱包城作为打造像米兰和巴黎那样的时尚之都的样板.但他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盈利,而不是要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留下印记.明年9月平湖国际箱包城开业之际,雇佣人数将达到10,000人.
  
  "现在中国人有更多的钱了,"46岁的施纪鸿用英语表示.他拥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过去,一个包被用於各种场合.但现在,尤其对於年轻人而言,如果他们参加一个活动时带的包不合适,他们就落伍了,会被人嘲笑,"他说道,"这是一个大有潜力的市场."
  
  **国内市场利润翻数倍**

  
  方晓东也是平湖的一名商人,他在国内市场的业务发展得有声有色.
  
  "一件衣服在国内销售的利润率要远高於出口,可能会是後者的五倍或10倍,"方晓东表示.他是浙江伊思佳服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为一些全球最大的户外活动服装品牌代工.
  
  方晓东正快速扩大自己的产品范围,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喜欢上远足、爬山、露营和滑雪等户外运动.
  
  2005年方晓东开始在国内以"伊思佳"品牌销售产品,目前国内业务占其每年2亿元人民币营收的35%,并且在国内市场能成功地与国外品牌抗衡.他计划以Esguard为品牌进军欧洲市场.
  
  他预计今年自有品牌国内销售将增长30%,而在海外的代工品牌销售将下滑10%.
  
  "扩大国内市场销售的成本很高,大多数转向国内市场的企业都不成功,"商务部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表示.
  
  **帮助工人转换技能**
  
  有的企业家在降低人力成本方面进行投资.新秀集团总经理赵胜梅表示,去年她的公司在自动化方面投资了1,000万元人民币.
  
  新设备和新生产流程也需要新的技术.平湖的户籍人口只有48万人,外来人口有25万,该市推出了政府资助的再就业培训项目,培训对象是由低端岗位分流出来的工人.
  
  如果他们离开平湖到别处寻找工作,这个商铺林立生机勃勃的小城将会失去活力,工业区和企业园也将面临人去楼空的惨淡景象.
  
  "今年对技术的需求比去年更高.可以感觉到这样的结构变化,"平湖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胡建飞表示.
  
  "这样的形势迫使公司进行调整和升级,"他称.
  
  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中国就可以在未来保住自己的制造业基地,即便那些处於利润低端的纺织业企业也是如此,比如田万新担任执行副总的广越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企业为世界知名大品牌代工运动装.来自台湾的田万新没有打造自家品牌的野心,也不打算拿出自己的设计.这使他对於利润率最大化极其敏感,他表示他的企业利润率最高大概有3-5%.
  
  在纺织品制造商离开中国,转战越南等更低成本地区的趋势中,他逆势而动,10年前在平湖建立了一家工厂,努力获取比在越南做了20年的生意更多的利润.
  
  "我在中国有3,000名员工,在越南有10,000名,但我从两国得到的是同样的产量和利润,"田万新表示.
  
  中国工人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对新技术适应力强,而且愿意加班加点完成紧急订单,是其中国厂家的优势.
  
  唯一的缺点是员工流动性大,他每年不得不招聘并培训约三分之一的中国员工.而且这样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中国越来越富裕了,"田万新说,"出现了大量年轻的消费者,他们知道怎麽花钱,但对辛苦挣钱并不热心."
  
  "中国制造企业真正的长期问题在於年轻人再也不愿意在工厂里工作了."

上一页:泱泱大国无品牌警示 印刷包装企业当如何?
下一页:POF(环保型)热收缩膜